一、工艺流程设计
预处理阶段
原水通过格栅拦截大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后进入调节池,通过水泵提升至净水设备。
在进水口投加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通过机械搅拌或射流混合实现药剂与原水充分反应,形成矾花。
多级沉淀系统
采用斜管/斜板沉淀技术,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分离絮凝后的悬浮物,沉淀区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5-2小时。
污泥通过底部污泥斗定期排放,避免堵塞并提高沉淀效率。
高效过滤模块
配置双层滤料(石英砂+无烟煤)压力式滤池,截留残留悬浮物和胶体,过滤速度8-10m/h。
集成自动反冲洗系统,通过气水联合反冲恢复滤料性能,反洗周期根据压差自动触发。
深度消毒环节
采用二氧化氯或次氯酸钠消毒,接触时间≥30分钟,确保灭活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部分方案结合紫外线二次消毒,提升水质安全性。
二、核心技术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浊度、pH值等参数,动态调节药剂投加量、曝气强度及反冲洗频率,处理效率提升30%。
膜技术融合:在过滤段集成纳米级超滤膜(孔径≤0.1μm),强化对细菌、病毒及微小颗粒的截留,出水浊度趋近0 NTU。
模块化设计:设备采用预制式结构,包含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四大功能模块,支持快速组装(3-5天完成安装)。
三、设备运行优势
水质保障:出水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浊度≤0.5 NTU,菌落总数≤50 CFU/mL。
节能降耗:重力流设计降低能耗,相比传统工艺节电30%;智能运维使综合成本降低40%。
环境适配性:地埋式安装减少占地面积,地表可复绿;适应河水季节性水质波动(如雨季高浊度、旱季低流量)。
四、典型应用场景
农村集中供水:日处理量50-500吨,解决分散式供水难题(如山东某村案例)。
应急供水系统:7日内完成部署,满足洪涝灾害后临时用水需求。
该方案通过工艺优化与智能技术融合,实现了从浑浊河水到直饮水的全流程高效净化,兼具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