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放射废水处理流程概述
医院放射废水主要来源于核医学科、放射治疗科等科室,含有碘-131、锝-99m、氟-18等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这类废水需通过专业处理流程确保放射性活度降至安全限值以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以下是基于不锈钢衰变池的典型处理流程:
一、废水收集与分类管理
源头分类
根据核素种类、半衰期及活度浓度,将废水分为不同类别(如低、中、高活度),通过独立管道或密闭容器输送至衰变池系统。例如,氟-18(半衰期109分钟)与碘-131(半衰期8天)需分区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密闭化收集
采用不锈钢材质管道和阀门连接废水排放口,利用其耐腐蚀性和密封性,避免放射性物质泄漏。收集系统配备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控废水流量并触发预警。
二、暂存与预处理
多级缓冲暂存
废水首先进入缓冲池进行初步过滤,去除固体颗粒或药物残留。不锈钢池体的光滑内壁可减少污垢附着,降低维护频率。
核素活度监测
通过在线γ谱仪或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废水中各核素的初始活度浓度,为后续衰变周期计算提供数据支持。
三、衰变处理核心环节
衰变池设计与核素滞留
多隔间模块化设计:不锈钢衰变池通常分为3-5个独立隔间,通过闸门控制废水流动路径。每个隔间对应不同衰变周期,确保废水停留时间≥10倍核素半衰期(如碘-131需至少80天)。
水力推流控制:采用重力流或泵送方式,使废水按“先进先出”原则依次流经各隔间,避免短流或死水区。
动态衰变过程
废水在池内自然衰变,放射性核素通过α、β或γ衰变转化为稳定同位素。不锈钢材质的辐射耐受性可保障池体在长期高辐射环境下无性能劣化。
四、处理效果监测与排放
衰变后活度检测
废水在末级隔间出口处取样,使用高纯锗探测器测定残留活度浓度,确保符合《医疗机构放射性废水排放标准》(GB 18871-2002)要求(如总β活度≤10 Bq/L)。
安全排放或深度处理
达标排放:活度达标后,废水经市政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或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二次处理:若残留活度超标,采用吸附法(如活性炭、沸石)或化学沉淀法进一步处理。
五、安全防护与智能化管理
辐射防护措施
衰变池周边设置铅屏蔽层及辐射警示标识,作业人员配备个人剂量仪。
池体顶部加装密闭盖板,防止气溶胶扩散,排气口配备HEPA过滤器。
智能化监控系统
集成液位、辐射剂量、pH值等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中央控制平台。
异常情况(如泄漏、活度超标)触发声光报警,并自动关闭阀门。